7月9日,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613.HK)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标志着公司“消费电子+智能汽车+新兴智能终端”全球化战略迈入关键阶段。本次发行从递表至上市仅用101天。
根据蓝思科技公布的配发结果,公司全球发售2.62亿股H股股份,香港公开发售占45%,国际发售占55%。最终每股发售价18.18港元,全球发售净筹约46.94亿港元。开盘截至目前涨超5%,期间有涨超9%。
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内,蓝思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周群飞手持木槌敲响上市铜锣,宣告公司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
周群飞表示,到港上市是蓝思“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里程碑,公司将以香港为支点,让国际资本与蓝思的智造优势、中国市场深度融合,共享“中国智造”的增长红利。
据了解,此次蓝思科技赴港上市走出了港股发行“加速度”。从IPO备案、递表到通过聆讯、上市,仅历时101天。
3月31日,递交发行上市申请;
6月16日,收到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
6月20日,通过港交所聆讯;
7月9日,正式敲锣上市。
招股书显示,蓝思科技于2006年成立,由周群飞创立。2015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自从其成为苹果核心供应商,便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
作为全球手机玻璃盖板的龙头企业,蓝思科技长期深度绑定苹果产业链,为苹果供应前后玻璃盖板、结构件等核心组件。但近年来,因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需求持续低迷,蓝思科技一直在求变,从玻璃盖板,逐步切入精密结构件、汽车电子等多元化领域,并逐步推进全球化战略。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蓝思科技在“全球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及模块综合解决方案行业”及“全球智能汽车交互系统综合解决方案行业”均处于领先地位,核心优势源于三大底层能力:深厚的技术积淀、领先的智造能力及完善的全球化布局。
技术层面,从普通防护玻璃到模组、再到集成传感器的“智能交互玻璃”,持续突破消费电子“交互界面”的物理边界;在智能汽车领域,已形成车载玻璃、智能座舱集成、车规级传感器等多元产品矩阵,深度绑定全球头部车企。
智造层面,公司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的全维平台化能力,材料利用率、能耗水平、良率等核心指标持续优化,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一键式”生产调度,为全球客户提供高效、稳定的精密智造服务。
全球化层面,公司已形成“中国总部+海外基地”的产能网络。此次赴港上市,通过港股募集资金,公司将加速海外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根据公告,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完善东南亚及北美等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垂直整合智能制造能力,并拓展人形机器人、AI智能终端及智能汽车座舱等新兴领域。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国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建立合作,为其提供一站式垂直整合服务。
业绩方面,目前蓝思科技收入主要来自提供各类智能终端精密制造解决方案,包括智能手机及计算机、智能汽车及座舱、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及其他智能终端类。
2022年—2024年,蓝思科技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467亿元、545亿元和699亿元。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25.20亿元、30.96亿元和38.38亿元。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5.4%、5.7%和5.5%。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智能汽车及座舱类业务板块已经是蓝思科技的第二大业务,其相关产品包括车载电子玻璃、前挡玻璃、中控屏、B柱、仪表盘、后视镜及导航仪等产品,和国内外30多家车企厂商合作。公告显示,蓝思科技智能汽车及座舱业务的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7.7%增长到了2023年的9.2%,又于2024年回落到了8.5%。
蓝思科技的国内生产基地主要分布于长沙、湘潭、泰州、东莞、深圳。国外方面,蓝思科技早在2017年就投资成立越南蓝思,并于2024年启动了越南二园项目,满足苹果、特斯拉等高端客户对于消费电子和智能汽车零组件的需求。此外,蓝思科技还在墨西哥投资了汽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