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显示屏,蕴藏大前景。去年,以电视机和IT设备等为代表的大尺寸需求回暖,OLED屏在智能手机渗透率明显提升,车载显示等新兴需求推动,全球平板显示行业市场回暖。中国作为全球显示器件的主要产地,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技术创新能力,2024年,中国液晶平板显示模组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创近年新高,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在全球化竞争格局中,显示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试金石。
中国屏打破日韩垄断
曾几何时,中国科技界流传着“缺芯少屏”的说法。在我国显示器产业发展初期,显示面板还是我国第四大进口产品,对外依赖较为严重,一度是中国产业的痛点。
中国LCD液晶显示产业研究起步于1969年,虽不算晚但产业发展上较为落后,在中国显示面板产业激荡发展的40多年里,中国企业从最早的由美国引入设备或自主拼装设备的作坊式小规模实验线,逐步形成批量的规模生产线,一路走来十分不易。
在1991年至1996年期间,全球兴建的25条TFT-LCD生产线中,就有21条建在日本,随着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厂商面临亏损境地,韩企通过逆周期投资战略快速抢占显示面板市场份额,于2004年击败劲敌登上顶峰,彼时的中国显示企业仍在摸索前行,很难想到在十几年后,中国面板产能可以一举称雄、登上高峰。
2009年,产业发展迎来转折,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2010年至2012年平板产业发展规划》,自主建设TFT-LCD被列为发展重点。同年国务院公布《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宗明义将电子信息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并第一次将“新型显示器件”列入国家政策支持范围。在这之后,国内多家面板企业走向自主创新道路,我国面板行业迅速扩张。
也是在这一年,京东方开建了中国大陆首条自主设计与自主建设的8.5代TFT-LCD产线,总投资280亿元。同年,华星光电自主启动8.5代TFT-LCD生产线。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扶持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天马抓住政策窗口期,在厦门投建国内首条LTPS生产线(2011年),武汉第6代AMOLED产线(2018年)等重大项目,完成从追赶到并跑的技术跨越。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不仅是建立各类产业部门,更重要的是完成产业技术上的追赶,使得自身具备独立自主发展的能力。 2015 年国内京东方重庆 B8、华星深圳 T2、熊猫南京 C2 三条国产高世代线投产,LCD 面板供给大幅增加。随着中国大陆的面板厂商持续发力,陆续投建产线并加大投资,如今,全世界每四块显示屏中,就有一块显示屏来自中国品牌。中国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的华丽蜕变。
显示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快速进步和产业加快变革的大背景下,新型显示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的特征更加明显。对于中国显示产业而言,如何抢占显示技术的新增长曲线更是企业竞逐的关键和焦点。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当前中国显示厂商参与国际竞争、抢占市场先机的最重要抓手。
实际上,在手机、电视等传统市场的增长遭遇瓶颈的情况下,车载显示这样的新兴高增长市场,很容易被整个显示产业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来源。 特别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贸易产业链担当打通“内外双循环”,释放社会消费潜力的重要角色,如何更好地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赋能,成为全产业链的共识。
在汽车的定义权从发动机转向智能座舱的时代,“屏幕”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当下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催生了智慧车载显示的科技潮流。目前,车载显示参与者总体呈现中、日、韩资企业三足鼎立态势。韩国SDC、LGD,日本JDI,中国天马、京东方、TCL华星,中国台湾友达、群创等主流面板厂均有布局。从竞争形势看,天马、京东方等面板厂在车载显示市场已经逐步居于领先地位——2023年中国OLED屏幕产量首超韩国跃居全球首位;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包揽全球车载显示面板53%份额。
如果熟悉全球漫长的科技制造史,“航向”隐藏在迷雾中,但每一个时代的主角往往都是那些率先找准方向的人。以近年在车载屏幕市场表现亮眼的天马举例,其早早就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切入车载显示市场,开始开发并生产汽车仪表盘使用的单色(黑白)显示屏产品,天马此举打破了中国在汽车电子核心部件领域的空白;2021年,天马对整体业务进行了一次战略升级,由早期的“1+1+N” 升级为“2+1+N”,即将手机显示、车载显示作为两大核心业务,将IT显示作为快速增长的关键业务,将专业显示、横向细分市场、非显业务、生态拓展等作为增值业务,多管齐下推动天马高质量发展。
而在“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大目标下,天马在产业链、产研销等方面都进行了数字化变革。在车载显示业务领域,天马又进一步划分了传统车显、汽车电子与新能源三个板块,旨在构建对下游车企更精准、全面的服务体系。
不久前举办的上海车展上,更是成为天马展示“好屏”大成的秀场。天马已经以多元化、创新性的车载显示技术与解决方案,在赋能一众汽车品牌。包括长城、长安、比亚迪、吉利、东风、北汽、广汽、小鹏、理想、大众、福特、本田等众多品牌系列车型,都搭载了天马屏。从传统的仪表、中控、抬头显示、后座娱乐,再到副驾、扶手、后视镜、吸顶显示等新型应用场景,全面展现了天马在车载细分应用、品牌覆盖等方面的全覆盖。此外天马还发布了“轩辕”车规好屏标准,并推出了CMS(Camera Monitor System,电子外后视镜)系统和联合康宁研发的OLED轩辕曲面座舱。其为广汽昊铂概念车“EARTH大地”搭载的OLED动态冷弯屏,具备超过20万次的动态弯折能力。
来自Omdia的数据显示,2024年天马继续领跑车规显示全球市场,以18%的市场份额保持全球市占第一,全球平均每 4 辆汽车中就有 1 辆应用了天马的仪表显示产品,并实现出货量成长25%,营收成长超40%。此外天马已连续5年保持全球车规TFT-LCD、车载仪表显示出货量全球第一,2024 年车载抬头显示(HUD)首次登顶全球第一,充分彰显了天马在车载显示领域的领先实力。
随着中国企业入局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中国新能源汽车贸易产业链持续壮大,供应链正不断走向成熟,而这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化发展,成为中国显示行业的一张亮眼“名片”提供最大助力。
品牌借船出海暗藏技术布局
除了创新应用,全球化是中国显示面板行业的另一大趋势。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的加持,我国工业制造行业逐渐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智能制造行业成为驱动我国制造行业的主要动力之一,国际合作不断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国门,为产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打响了“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2024年全年,预计全球手机产量为20亿台左右,而中国制造了其中的17亿台,其中出口占比超过八成。随着国产OLED屏的技术进步,中国品牌的旗舰手机现在已逐步转向把国产OLED屏作为卖点之一。如近年大火的折叠手机,其中大多由维信诺、京东方、深天马供屏。今年4月,OPPO大卖的OPPO Find X8s 与 OPPO Find X8s + 均采用了 OPPO 与天马深度共研的旗舰级显示屏。其中,OPPO Find X8s 1.25mm 全球最窄四等边设计再一次刷新屏幕边框纪录。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面板企业的出海已从简单的“卖产品”向“建品牌”“布网络”“深扎根”的更高阶段迈进,出海企业依托全球市场规模反哺研发,形成“市场扩张—研发投入—竞争力提升”的正向循环,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际上面板企业纷纷开启海外布局——2018年12月,TCL华星印度模组项目开工,这是TCL华星及中国面板厂商首个海外模组项目。该项目2022年实现量产。而京东方也在墨西哥、越南布局了下游彩电组装业务,扩大显示面板产能消化的“出海口”。维信诺2024年1月美国子公司开始运营,也在加快海外市场拓展。
不同于很多企业正加快出海步伐,天马早在90年代初期,就瞄准了海外市场,深耕布局了车载显示领域,通过持续锻造产品品质与交付能力,为全球客户带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按照天马的说法,当时汽车产业的市场和需求就在海外,正是有了二三十年前欧美和日本车企对天马的锤炼,包括他们对品质和稳定交付的严苛诉求,才让天马具备非常出色的服务汽车产业的能力。
作为中小尺寸显示领域的老牌企业,天马准确把握了行业格局切换的时机,并提前完成产业布局,从低世代线排布走向高世代线排布,积累了过硬的技术和经验,能够牢牢把握技术发展的脉络,进行配套的设置。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样本之一,时至今日,天马已完成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建厂”的产业链布局,从本土化迈向全球化,国内和海外业务从研发、生产、供应、采购、销售、服务都各自独立成体系。其全球化业务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截至目前,在全球布局方面,其在中国深圳、成都、武汉、上海、厦门和日本先后建有九大产业基地,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设立了营销网络和技术支持平台,以客户为中心,为全球近千家中高端客户定制全方位的显示解决方案,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浪潮的重要脚注。
中国面板军团不约而同地出海,其背后的逻辑,不仅仅是中国品牌对国际化诉求和布局一如既往地强烈,也暗藏了中国企业希望从纯粹的品牌输出,向技术布局和引领的思路转变。
从“缺芯少屏”到全球屏幕霸主,中国屏幕产业的崛起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缩影,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的生动写照。回首过往,中国显示企业一路走来栉风沐雨,但终以坚韧的姿态攀登着一座又一座高峰,最终越过山丘,占领一处处显示高地,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身影。
来源:新华网